<tbody id="r34x9"><track id="r34x9"><dl id="r34x9"></dl></track></tbody>

      1. <th id="r34x9"><pre id="r34x9"><sup id="r34x9"></sup></pre></th>
         
        新聞中心
        天翔新聞
        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天翔新聞
        天翔新聞 返回   

        兩會聚焦:爭取二五年邁入世界工業強國行列
        2015/3/9   收藏  打印

        供稿:中國工控網 2015/3/9 9:54:13

            德國將工業4.0上升為國家戰略,著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;通過倡導制造業回歸,美國經濟迎來新的發展機會……新型制造業正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。在經濟發展“新常態”下,工業如何轉型升級,制造業如何快速跟上世界步伐?

          黃淑和:擔憂制造業被“兩頭擠壓”

          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第34小組討論中,全國政協委員、國資委原副主任黃淑和第一個發言。談起當前經濟發展形勢,他最擔憂的就是中國制造業被“兩頭擠壓”,“在中國經濟進一步可持續發展中,如果高端制造業跟不上勁,低端制造業又競爭不過別人,就會處于中間地帶被"兩頭擠壓"!

          他以美國為例,美國在經濟發展中,十分重視科技創新,技術基礎扎實,其制造業向高端產業回歸。能源問題解決后,其制造業成本也大大下降。同時,它還掌握國際話語權,主導國際規則制定。

          反觀我國,黃淑和認為,中國制造業高端化需要長時間努力,三五年內效果不夠,還無法與國外競爭;另一方面,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,低端制造業都在向外轉移,在國際規則制定上,我國話語權也有限。處在這一境地,“未來我們制造大國如何向制造強國轉變、政策是否綜合配套、改革機制是否適應等問題,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!

          李毅中:中國制造業發展效益質量不高

          曾擔任過工信部部長的李毅中委員長期關注中國工業發展。黃淑和委員剛說完,他就接過話頭,談起自己對中國工業發展現狀的認識,“中國工業包括制造業在內雖規模大,但發展質量和效益并不高!

          幾個數字印證了李毅中的判斷:2014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22.8萬億人民幣,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.3%;中國工業出口額占全世界的  1/7,居世界第一;制造業總產值超越美國,居世界首位。雖規模大,但其發展質量和效益并不高,集中表現在工業增加值率低和科技貢獻率低兩個方面,從衡量工業發展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—工業增加值率來看,近兩年不到23%,發達國家則是35%-40%,差了十幾個百分點;另一個指標—科技貢獻率滿打滿算不到  50%,與發達國家更是相差近20個百分點。

          李毅中委員為中國工業升級發展開出的“藥方”是:通過調整存量,優化增量,優化發展實體經濟,促進工業向優質、綠色、低碳轉型,推動制造業智能化、服務化。他還透露,目前工信部和工程院正在制定《中國制造2025》規劃,并將很快上報國務院,爭取到2050年邁入世界工業強國行列。

          李毅中進而提出三點建議,一是堅持創新驅動,包括科技、產品、管理、商業模式等多個方面,通過制造業智能化,提高勞動生產率;二是推動制造業服務化,工業為服務業提供工業基礎,服務業就業承載能力強,從國際來看,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轉型的重要取向,要促進制造業向下游延伸,開展各項專業服務,大力推行電子商務,同時促進制造業向上游延伸,朝研發、工業設計、技術投入、金融服務等方向擴展。

          他的第三個建議是重視發展實體經濟,防止工業邊緣化、空心化。他說,“這一發展理念體現在發達國家目前戰略中,如美國2009年提出制造業回歸,德國也提出工業4.0,F實是,中國仍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,處于世界的中低端,我們有航天、高鐵、核電等世界上最先進的領域,也有完全依賴人工的小礦山,所以在全面往工業4.0發展的同時,還要加強工業3.0,并補上工業2.0時代的欠賬,現在我們的工業出現了向虛的傾向,資本進去,人才流失,資源轉移,效益低下,如果工業被邊緣化,會背離中國的國情!


         

        哈爾濱鑫天翔電氣設備經銷有限公司 ©2011 COPYRIGHT TIANXIANG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    地址:哈爾濱開發區迎賓路集中區太湖北路5號創業大廈2單元6層 郵編:150078
        聯系電話:0451-87760577 / 87760588   E-mail:tianxiang@txauto.com